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号?如何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为尽早实现碳达峰,我国当前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
未来10年,要尽快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峰值实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越有利于未来实现长期碳中和的目标。
中国环境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意味着什么?
何建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意味着我国要以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作为目标导向,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这对于疫情之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会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和疫情之后坚持绿色低碳复苏的发展趋势。
中国环境报: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要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您看来,当前碳达峰的实施路径应该如何设计?
何建坤:我国现在还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后期阶段,能源消费相应会有所增长,二氧化碳的排放在一定时期内也会有缓慢增长。所以,当前主要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量,使得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然后再转为持续下降趋势,最终实现碳中和。
在当前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第一是要节约能源。一方面,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坚决抑制煤电、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高耗能强度的重化工业产能的扩张,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使单位GDP能耗快速下降,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另一方面,通过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实现技术节能。
第二是要改变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例,提高像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等这些非化石能源的比例,使得随经济增长新增加的能源需求基本上由非化石能源满足,但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我国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例要达到25%左右,去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装机大概有1.2亿千瓦,今年可能也会大体相当。
所以,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并提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这是当前最为务实的举措,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未来10年,要尽快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达峰实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越有利于未来实现长期碳中和的目标。
为尽早实现达峰,“十四五”期间要严格控制煤炭消费量的增长,到“十四五”末实现煤炭消费量的稳定达峰并且开始下降。“十五五”期间争取石油消费能够趋于稳定,达到峰值。天然气消费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要由煤炭消费量的减少所降低的二氧化碳排放抵消,总体的二氧化碳排放才能达峰。
未来10年,如果仍沿袭传统的发展方式,增加高碳的基础设施和高耗能重化工业产能,对于实现碳中和就会有更大困难。所以,未来10年是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如果这10年转型比较早,能够顺利实现碳达峰目标,那么也会为长期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努力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也是当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和政策着力点。
中国环境报: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您如何看待这一要求?
16280973633